【原文】 上善若水①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,处众人之所恶(wù)③,故几(jī)④于道。居善地⑤,心善渊⑥,与善仁⑦,言善信⑧,政善治⑨,事善能⑩,动善时⑪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⑫。 【字词精注】①上善若水:至上之德,如同水一般。②不争:不与万物相争。③所恶:所厌恶的地方(低洼处)。④几:接近、近似。⑤居善地:居处,善于体现大地般的沉静与安稳(“地”取其厚重、承载、卑下之义)。⑥心善渊:心胸,善于体现深渊般的深邃与涵容(“渊”取其幽深、澄净、包容之义)。⑦与善仁:交往,善于体现天般的仁爱与无私(“仁”通“人”,一说为“仁慈”,此处指自然无为的亲和,而非儒家有意的仁爱)。⑧言善信:言语,善于体现潮汐般的信实与准时(“信”取其真诚、守约、应期之义)。⑨政善治:为政,善于体现水般的清静与平正(“治”指清静无为的治理,达到太平)。⑩事善能:行事,善于体现水般的灵活与效能(“能”指发挥所长,顺应形势,无所不能)。⑪动善时:行动,善于体现水般的适时与应变(“时”指把握时机,应时而动)。⑫无尤:没有过失怨咎。尤,过失、怨咎。 【分段释读】第一段:"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"
文意疏通:至上之德,如同水一般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,安居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,所以(它的品性)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深度解读:以水为喻,揭示“上善”的核心特质——“利他”、“不争”、“处下”。这正是“道”在世间的化身(“几于道”),与第七章“无私成私”的法则一脉相承。第二段:"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"
文意疏通:(具足上善之人)其居处,能体现大地般的安稳与谦下;其心胸,能体现深渊般的深邃与涵容;其交往,能体现天般的仁爱与自然;其言语,能体现潮汐般的信实与准时;其为政,能体现水般的清静与平正;其行事,能体现水般的灵活与效能;其行动,能体现水般的适时与应变。
深度解读:此句并非描述七种“善于”的能力,而是通过七个维度,描绘一个得道之人的生命状态和自然流露的德行。每一个“善”都是“水德”在不同侧面的自然展现: 居善地:效法水与大地,安于卑下,谦卑沉稳。 心善渊:效法水与深渊,内心虚静,包容万物。 与善仁:效法水与天(雨露),润物无声,亲和万物。 言善信:效法水与潮汐,言行一致,遵守诺言。 政善治:效法水之自净,清静无为,天下归治。 事善能:效法水之无形,随物赋形,无所不能。 动善时:效法水之寒凝暑化,动静皆合时宜。第三段:"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"
文意疏通:正是因为他(像水一样)不争,所以不会招致怨咎和过失。
深度解读:总结全章,点明“不争”是达成“无尤”(没有过失烦恼)这一圆满境界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结果。 【核心要义】 本章通过三层递进,揭示“上善”的修行之道:1. 立象:以水喻道,确立“利而不争,处下不恶”为近道之德。2. 明德:从居处、心胸、交往、言谈、为政、处事、行动七个方面,阐明得道者自然流露的生命状态(七善)。3. 归旨:再次强调“不争”的核心价值,方能趋吉避凶,成就“无尤”的圆满人生。 【现代启示】1. 个人修养:修炼如水般的品格——谦卑、包容、真诚、灵活。2. 人际关系:在交往中效法“与善仁”、“言善信”,自然亲和,建立信任。3. 领导管理:为政者效法“政善治”,清静无为,不扰民,则天下自治。4. 处事智慧:做事效法“事善能”、“动善时”,因地制宜,因时而动。5. 心态调整:学习“不争”的智慧,不执着于胜负得失,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冲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,望牛配资,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