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创作挑战赛
在中国战国时期,有一场战役尤其引人注目,那便是长平之战。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、最为惨烈的歼灭战,更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。它关乎着东方六国与西方秦国的兴衰成败,是两国命运的关键之战。
长平之战,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较量,而在那个时代,赵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,秦国则代表了西方的强势势力。两国势如水火,开始时各自“all-in”,决定一战定江山。对于胜者来说,这场战斗不仅意味着名誉的获得,还意味着在战国诸侯中的最终胜利。而失败者,则注定要带着其他弱国一起从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。
秦国军队人多且强,而赵国兵力虽少,但却出奇地保持着优势。这个局面的背后,关键人物就是赵国的名将——廉颇。廉颇是赵国的上卿兼主将,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他和李牧、王翦、白起并列,而恰巧白起此时是秦军的统帅。两位天花板级的将领对决,但为何白起始终未能突破廉颇的防线呢?
展开剩余81%白起以猛攻见长,而廉颇则善于防守。两者一攻一守的对决,势必让秦军在攻势上不断疲软。尤其是在士气上,廉颇选择了坚壁清野,强行与秦军拖耗,尽管秦军人多兵强,但在长时间的围困中,士气逐渐下滑,战斗力也日益下降。而秦军的远征也有着巨大的后勤压力,长途跋涉意味着兵员的疲惫与补给的短缺。正如古话所说:“人是铁,饭是钢”,兵员饥饿或力不从心时,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然而,尽管廉颇的策略能够耗尽秦军的耐性,但白起并非一个轻易放弃的人。白起最终决定采取阴谋手段,通过散布廉颇企图自立的谣言,引起赵国内部的不安。《史记》中有记载,秦军通过间谍散布消息,说廉颇有意背离赵国国君,意图自立为王,这种危言耸听的谣言在赵国内部迅速扩散,最终使得赵王赵孝成开始怀疑廉颇的忠诚。
这时,郭开登场了——赵孝成王的亲信,他巧妙地洗脑赵王,煽动了对廉颇的怀疑,最终导致赵孝成王决定罢免廉颇,转而任命赵括为将。郭开的这个建议看似合情合理,但却带有深不可测的险恶动机——原来,郭开早已接受了秦国的贿赂,正在为秦国出谋划策。
赵孝成王听信郭开的谗言,最终将廉颇换下,让赵括接手指挥。而赵括这个人,自信满满,但却不具备实际的军事才能。在其轻敌冒进的情况下,秦军趁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,并围困邯郸城四十多天。赵括四次尝试突围,结果均以失败告终,最后在沙场上死去,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惨痛的失败。
这场败局导致赵孝成王的悲痛而终,赵国的国运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。赵悼襄王继位后,赵国已无力恢复,以至于最终秦国一统六国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。此时,赵国只剩下最后的希望,那就是昔日的名将廉颇,但被冷落的廉颇并没有因此迎来新的事业春天,反而遭到了削职贬职。
不甘心就此退场的廉颇最终选择投奔魏国,但魏国对他也并不优待。魏国自古是一个“人才难得”的国家,很多名将最后都在此受冷遇。廉颇身在魏国,虽依然心系赵国,但面对年老色衰的自己,亦没有多少出头机会。
然而,赵国陷入困境时,终于派出使者前往魏国,希望能再次召回廉颇。这时,廉颇虽然已年老,仍通过自己的力气证明自己并未完全衰老,吃了一斗米、十斤肉来展示自己充沛的体力。但此时,秦国已经通过贿赂间接控制了赵国的决策层。赵国使者回国后,谎称廉颇年老多病,甚至在食后频频跑去如厕,导致赵悼襄王误信谗言,最终没有召回廉颇。
不过,赵国仍有一张王牌,那就是另一位名将李牧。虽然李牧在赵国防线北部抵御匈奴的名声较小,但他同样是一个有着超凡能力的指挥官。当时的赵王迁即位,赵国的命运已岌岌可危,李牧深知与秦军正面作战无异自取灭亡,因此选择采取坚守之策,避免与秦军激烈交战,采取消耗战术。
此时,秦军的主将已经换成了王翦。王翦和白起一样,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,他与白起非常默契,知道如何运用间谍之计。王翦找到郭开,通过重金贿赂,利用他再次向赵国进谗言,污蔑李牧有二心。赵王迁听信了这些谣言,最终将李牧处死。
郭开这个人,注定以其狡诈的手段,成为赵国覆灭的关键人物。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郭开的结局,只有在明代冯梦龙的《东周列国志》中,才有他最终因贪图金钱、被盗贼所杀的传说。
从历史的角度看,若没有郭开的背叛,廉颇与李牧两位名将定能守住赵国,战国的历史也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。郭开,这个权臣,最终用自己的阴谋推动了大秦的统一,也带来了赵国的灭亡。这一切,正如唐代诗人周昙所作诗云:“秦袭邯郸岁月深,何人沾赠郭开金”,这其中的悲剧,让我们至今仍为之痛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,望牛配资,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